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文學台灣:桃園篇 之5】李欣倫/夢中足跡

聯副電子報
【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3/22 第699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文學台灣:桃園篇 之5】李欣倫/夢中足跡
【慢慢讀,詩】隱匿/成為貓奴
【星期五的月光曲 台積電文學沙龍70現場報導】音樂入詩
【星期五的月光曲 台積電文學沙龍71】春天朗讀

  人文薈萃

【文學台灣:桃園篇 之5】李欣倫/夢中足跡
李欣倫/聯合報
第一市場大時鐘廣場為老中壢人的集體記憶,目前已經拆除。(圖/本報資料照片)
離開中平路,

沿著已是幽靈魅影

的第一市場、大時鐘、

古胖子餃子店、瞎子巷,

切入巷旁的小徑散步回家。

壢小旁的故事館睡了,

消失的永平幼稚園、

石碑行、狗群們和

這些面孔那些老店,

再次隨著我的足跡漫遊,

浮動,不再神隱。

下個念頭:

爺爺已經不在了啊……

上學期結束前兩天,醫院新冠肺炎染疫者的足跡公布,接下來的新聞交替著禁桃令、挺醫護、網友支援訂餐廳年菜、桃園人挺桃園人,還有這樣的新聞:家族建議住在桃園的家人不用回來過年了。鄉民悄悄問:桃園人會被歧視嗎?

周末搭車回台中,又返回中壢,送出期末成績,完成幾篇稿件,一切如常。當然,這是不可能的,自疫情爆發後,如常,已成珍稀字眼。再說,又有什麼能恆久不變?

帶孩子回中壢娘家小住的那晚,染疫者持續增加,足跡地點陸續發布,書展及各項活動改為線上舉辦或取消,深夜電話揭示新的無常:106歲的爺爺往生。半夢半醒間我想及他在龍潭粗坑的住家養了數十盆植物花卉,懷念我們共同走過的石門水庫、傳說已成鬼屋的芝麻酒店,還有他曾帶我走過中壢的巷弄街道,那些地方再不會有爺爺的足跡了,從今而後。

家離老街溪很近。回母校教書,晚餐後習慣在老街溪散步。隔著車聲市囂,水聲清晰可聞,大約十年前,老街溪終於掀蓋,經過幾年整治後才有今日清澈,再往前算二十個年頭,川上加了長長的遮蓋,印象中附近有些攤販,簡陋木板或帆布簡易區隔,支架上懸掛明亮燈泡,賣吃食的、唱片、海報、鞋子、茶葉、碟碗攤相連,楊林、金瑞瑤的海報夾在帆布邊翻飛,音響傳出娃娃高唱「就在今夜我要悄悄離去」,女星嗓音很快混入雜沓腳步聲和店家吆喝,人們吃畢消夜,抹嘴隨手扔棄塑膠袋,風捲走它們,推送至溪畔,黏滯成無法腐爛的臭泥,悄悄扼住溪流聲帶,僅存嗚咽。多年後看《神隱少女》中去湯屋的河神──拖帶臃腫且腐臭的被棄物和慾望殘餘──就想到當年的老街溪。獨自散步,三十多年前河邊搖曳的燈火、海報,食物與垃圾交織的腐敗味,附近豬圈的牲口混氣百種神祕感覺,原已神隱,重又復活。

矗立在溪畔有一間永平禪寺。我曾就讀寺廟附設的永平幼稚園,1989年因尼眾寺務繁忙而終止,當年爺爺笑說:「那是因為你們小孩太吵了啦。」想到幼年的我拾級而上,進入寬敞課室,女老師要孩子們排排坐,數數兒,熾白燈光和冰涼的磨石子地磚構成斑駁記憶。放學時,行經尼眾晚課誦禱和木魚聲聲。每年初二,我總回到這裡,坐在大殿專注仰望觀世音,三樓的釋迦牟尼佛金色袈裟已煉成沉穩古銅,午後暖陽將門窗上整齊排列的卍字投映於地磚和蒲團,無可言說的解脫道朗現,佛菩薩的行跡皆有蓮花托足。鐘罄和大鼓猶在,泛黃鼓面吐出歷史:王源興製鼓廠,安靜時光中唯一被說出來的話。鐘面養成一張老臉,表情推移,下方兩個字也是恆常忠告:禁語。是的禁語,多平實的提醒,適合婚後十年的女子,家族長輩的爭訟和嘲諷等言語暴力傷神費解,我跪在其中一個卍字投影上,讓咒語以我為舟,悠悠泛盪,趁著日光明晰,將諸多控訴和解釋點燃,燒成灰燼,凝成蠟淚。

裊裊香煙中依稀聽聞梵唄: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爺爺告別式結束的下午,我帶孩子步行於老街溪旁,流水淙淙,我聽取如是默禱,如是我聞:去吧去吧,到彼岸去。

走過老街溪的加蓋與掀蓋,泥塵往事走向潔淨今日,曾被宣判死刑的河流復重新流動。永平寺中的觀音和古佛仍低眉垂目,百年一瞬,器世間的恩怨情仇、喧譁爭辯已逝,連灰燼跡影再尋不著。

中壢國小剛過百歲,對悠久的歷史建築來說,我就讀的六年也僅是一瞬。學齡前的周末,父母最常帶我去中壢國小踢球奔跑。待我就讀國小,每日從學校步行至家大約七、八分鐘,穿過俗稱的「瞎子巷」,隨意搭疊的鐵皮瓦片彷彿將陽光阻擋在外,霉味恆常,房舍如同關房,門扉垂下錦花簾,偶見布幔向上捲箍,店招寫著「抽籤.卜卦.鐵口直斷」,還有一行是「婚姻.事業.家運」,這些命題仍困擾著當今浮世男女,無解宿命。我從風動布簾間隱約瞥見戴墨鏡的盲眼算命師坐在床上,收音機傳出電台播音,哀傷濃豔的方言小調或賣藥講古,間雜盲眼師傅的咳嗽或鼾聲,聲波拼貼成時光廊道。

如今瞎子巷已拆,巷口從1944年經營的老巷小館早已搬遷至中正路上,豬頭肉和粄條、油麵不知是否仍是童年味道?無從知曉,茹素後的我再不曾吃過,只記得三十年前的無數個傍晚,我和眾人挨著彼此──那時候我們還可以靠得這麼近──在長板凳上吃完油麵,懸吊的燈泡搖曳出幢幢影跡,吃麵喝湯聲唏哩蘇嚕,掀開的鍋蓋湧出白煙,像一場夢。曾有段時間,搬遷後的麵館的煮麵女人,日日用方型大桶盛裝殘肉豬骨,數量之多若有漂流木堆積之勢,留待四、五隻流浪狗前來食用,其中一隻帶頭的大灰狗眼下有長疤,溫和友善,上午七、八點領狗群穿越馬路,安靜啃啖,食畢離去。怕是清潔大隊誘走了牠們,不知何時悉數消失,麵店鍋爐仍舊蒸騰,人車奔馳如常,是否只有我哀傷憑弔牠們的足跡?

老巷小館隔壁幾家的有信糖□行也是老字號,往昔每逢春節,門口遂堆放新奇玩具,包括花樣眾多的沖天炮,元宵節前則懸吊各色塑膠燈籠,父親每年為我姊妹倆買一只燈籠,到底都到哪兒去了?店內吃食從我童年時的時興百款變成所謂的「懷舊零嘴」,一時想念遂買包回味,吃完滿嘴顏料糖粉,童年不過是色素添加物分泌出來的泡泡夢境。行至對街,整頓後的市場已無屠宰腥騷,巷口賣煎餅的女人從年少賣至老嫗,麥餅滋味仍甜,甜到讓婚後女子恍惚瞥見她從女童一路奔向青春然後步入墳墓的軌跡。三十多年前,市場向左拐有間刻墓碑的店,一室石碑散落,有的仍是待加工的石頭,有的刻到一半即被撇下,有的則已刻鑿數枚大字,鑿刀等器械隨意擱置,死亡正待被具體描畫,靜物畫的氛圍。幼時的我牽著爺爺的手,從中光行文具店繞進此處,不曾害怕,因為這是除了店招之外識字的絕佳場所,專屬死亡的語彙是我未曾知曉的禁忌辭典,那些還沒長全的半邊字更是饒富趣味的謎題,我和爺爺往往看得入神。石碑店消失已久,石上大字遁入遺忘的荒煙蔓草,店家更替數輪,賣少女內衣的、賣貢丸的、賣鳥及鳥飼料等場所,是砧板上迅速擦抹的殘血肉末,地磚潔淨,巷弄安靜,早已尋不回童年和爺爺漫遊的足跡。

時光倒流,大同路上曾有座「大時鐘」,是老中壢人的恆久地標,後方是第一市場,安置刀具五金、雜貨、麵店、青草店和算命攤等,記憶中母親偶爾囑我來此處買生餃子。蛇入地下一樓,光線頓時黯淡,空氣悶熱,垃圾混雜牛肉湯的氣味凝滯,所有店家皆裹在飛塵跋扈的霧光中,我小心踩上油膩烏黑的菱形地磚,等待老闆算餃子給我的片刻,忐忑瞥見氣窗及扇葉積累的陳年黑垢,窗扇緩慢旋轉,縫隙間隱約瞧見一樓外行人倉促的步伐,厚厚棲止的黑垢裱褙了行人的足跡,記憶中的經典黑白照。市場對街曾有家著名的古胖子麵食館,店內狹仄,塑膠桌椅安置於走廊,經年著白色吊嘎的古胖子就在店內煮餃子,我貪看沸水湧動的鍋爐蒸出朵朵霧氣,古胖子拿著長棍攪動水面,等待圓胖餃子浮出白湯。可惜古胖子後來突然神隱停業,十多年之後,第一市場則因建築老舊龜裂、漏水拆除重建。

告別式結束後臨時住娘家,晨起匆忙什麼都沒帶,我繞過正興建的第一市場,右轉中平路幫孩子買貼身衣物。結帳時老闆娘看我一眼:「妳是外地人?」我一時語塞,答非所問:「從台中來。」她睜大眼:「還敢來桃園?」我直覺反應:「這不是中壢嗎?」快問快答總有疏漏,我補上:「娘家在附近,而且這邊離桃園還有段距離吧。」老闆娘自顧自地哀嘆:「最近業績掉好幾成,這條街就像鬼街是吧,以前過年前不是這樣的。」聽她陷入舊日榮光,恍惚間想起娘家地址曾是中壢市,後來改成桃園市中壢區。但我改不過來,每次都寫錯。記憶中的地址已成歷史。

離開中平路,沿著已是幽靈魅影的第一市場、大時鐘、古胖子餃子店、瞎子巷,切入巷旁的小徑散步回家。壢小旁的故事館睡了,消失的永平幼稚園、石碑行、狗群們和這些面孔那些老店,再次隨著我的足跡漫遊,浮動,不再神隱。下個念頭:爺爺已經不在了啊。

要相見,大抵只在夢中。


【慢慢讀,詩】隱匿/成為貓奴
隱匿/聯合報
成為碗架

成為椅子和床

柔軟的發熱墊


成為鼠竄之物

掠窗而過的鳥

遭壁虎遺棄的斷尾


成為情歌和催眠曲

植滿貓薄荷的花園

向著夢境開啟的門


成為來處與歸宿

飼虎之肉

兩條魚和五塊

貓餅乾


成為樹梢上的遠望

可摘採的月光

日不落星球的自轉

神與奴僕


【星期五的月光曲 台積電文學沙龍70現場報導】音樂入詩
侯延卿/報導/聯合報
路寒袖(左)、向陽(右)。記者潘俊宏/攝影
向陽和路寒袖有許多詩作被譜成歌,廣為傳唱。2021年2月的月光曲活動,由他倆以國台語雙聲對談,廖玉蕙主持。

向陽當兵時寫〈菊嘆〉追到女友方梓並結為連理。2018年灣聲樂團為向陽量身訂做一場音樂會,演唱他的詩。廖玉蕙和方梓坐第一排,聽到演唱〈菊嘆〉時,廖玉蕙感動得泣不成聲,方梓面無表情默默在旁邊遞衛生紙,後面不知情的人恐怕還以為〈菊嘆〉是寫給廖玉蕙的。

向陽用投影片播放老照片,介紹家裡開的小茶行,他父親是茶農之子,在車□寮販售自家栽種的茶。那塊寫著「凍頂茶行/文具書籍」的招牌決定了他的一生,向陽自幼一邊顧店一邊喝茶看報讀書,工作後,從《時報周刊》、自立報系,到轉行教書,無論從事什麼職業,直至今日仍維持著喝茶看報讀書的生活型態。

國中一年級,向陽已讀完自家店裡所有的書。第一次郵購,看目錄依據書名挑選,買了屈原的《離騷》,結果收到的是「明刻本」,完全看不懂,他又背又抄還是搞不懂,一氣之下立志成為詩人。高中時與好友合組「笛韻詩社」,當年的照片裡有他們在鹿谷鄉一片竹林裡自建的「笛韻詩屋」,可惜只撐了一晚,詩屋就垮掉了。大三擔任華岡詩社社長,他開始發展十行詩,並且展開台語詩的實驗。屈原用楚國的方言寫出《離騷》,向陽也嘗試用自己的母語來寫詩。

陪伴路寒袖成長的記憶則是野台戲。大甲媽祖廟前的廣場舉辦廟會時,連演一個月的歌仔戲、布袋戲與高甲戲。布袋戲打打殺殺,觀眾人山人海都是男性。歌仔戲的觀眾也爆滿,多半是女性。高甲戲是南管的一支,文氣較重,門可羅雀,最忠實的觀眾是廟裡的媽祖。

路寒袖超愛看布袋戲,一聊起布袋戲,他就嗓音亢奮,瞳孔放光。《六合三俠傳》的主角六合,名字意謂「上下宇宙四方」,他讚嘆:「多大氣啊!」三俠中的老和尚住在哪裡?他說:「九彎十八拐鴨母寮豬哥窟,即便用衛星定位系統也找不到。」刀光劍影的金光戲,對武林高手的形容是「九層金光體」、「金光閃閃,瑞氣千條」,有個角色「五爪金鷹喘氣破功俠」嘆一口氣就能讓對手化成血水……表演布袋戲的民間藝師個個都是魔幻寫實高手,劇情既科幻又超現實。

路寒袖認為,推廣母語時,藉由用字的一致,可增加學習的便利性。去年他出版台語詩集,整本詩集幾乎每一首他都修改為符合教育部的用字。路寒袖以「君、滾、棍、骨、裙、滾、郡、滑」的發音來解釋台語聲調,第二聲和第六聲一樣,所以有「八聲七調」之說。此外,向陽和路寒袖又補充幾個聲調口訣,如「衫、短、褲、闊,人、矮、鼻、直」和「酸、苦、臭、澀、鹹、淡、Q、粒」等等。

向陽有一首混合國台語寫成的〈咬舌詩〉,節奏輕快,非常適用饒舌樂風(Rap)。向陽曾聽過中原大學的學生用Rap朗讀這首詩,因此他也以饒舌曲風念了開頭幾句,果然精采!

路寒袖的二兒子考高中時,國文有兩題出自路寒袖的詩作〈陪我,走過波麗路〉,他兒子說兩題都不會寫。那天他老婆買晚報把解答塗掉再拿給他,看得他全身冒汗,因為他也不會。

啊,不會考試沒關係,有讀詩就有淨化心靈。誠如主持人廖玉蕙所言:「讀好詩,是度過好時光的最佳策略。」


【星期五的月光曲 台積電文學沙龍71】春天朗讀
聯副/聯合報
朗誦作家:廖梅璇、崔舜華

主持人:楊佳嫻

時間:3月26日P.M.7:30-9:00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聯合報副刊、孫運璿紀念館╱共同主辦

地點: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6巷10號,捷運小南門站3號出口)

免費入場,歡迎聆賞!


  訊息公告
有專業技能就能當領導者?研究:情緒調節力才是關鍵
「自我領導」重在情緒與時間管理,調節生活與工作中能量的落差,引領自己朝期望的目標前進。從調查結果可知悉,有超過五成的受測者認為「領導自己的人生方向,擁有合適自己的生活模式(55.5%)」最符合自己對於領導力的想像,這亦是將領導力推己及人的過程中,最重要且基礎的一環。

穿越時空重返日治時代 日式建物內用餐刷抹茶
中式樓閣建築、荷蘭時期城堡、日本風格老宅、美援時期軍官宿……台南,除了美味小吃,也充滿著吸睛的時代建築。春暖花開的時節,好好地放鬆,賞景、美食、採果、泡湯!在台南,可以欣賞到歷史多元文化在這裡融合、發亮發光,得以沉湎古風也可以享受文創魅力。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