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要對自己信心喊話多少次?
護理,到底是一份工作,還是一種慈善事業呢?
我常常這樣問自己,而結論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當我被家屬或病人追著跑或是要求更多服務時,我就把它當作慈善事業,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嘿,加油啊,妳是在做好事啊!除了護理,妳還有那麼多的機會做好事嗎?」第二種,當某天突然有個家屬在護理站大吵大鬧,氣憤抱怨病房明明有床,為何他的金孫只能在急診等待時,我就把它當作一份工作,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再過幾個小時就可以下班了,不管怎麼被指責、被罵,這就是一份工作,下班了就回家,跟這個家屬八竿子打不著,所以不需要跟這些人計較,也不需要放在心上。」
天哪,做這行一天要對自己信心喊話多少次啊?大概是因為這樣,護理師基本上都很厭世,不能說百分之百,但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時候都是這樣,差別只是有沒有表現在臉上而已。
其實,對比以前,現在各種資訊都非常發達,網路上可以看到很多有關醫護大小事的文章及分享,大家也漸漸明白這行業的辛苦。特別是經過幾年前,有人提倡「請叫我護理師」之後,許多民眾也配合不再呼喚我們為「護士」。不過,對於老一輩的人而言,習慣用語不是那麼容易改,有時看到其他護理師很氣憤地對病患或其家屬說:「不准叫我護士!」我會忍不住替對方感到無奈。真正該在意的,並不是字面上的差異,而是有沒有互相尊重,不是嗎?
講到這類「流於形式」的事,我就想到護理界的潛規則。從護生時期起,入學就會有學姊來認領學妹,而被認領的學妹總要在逢年過節時去跟學姊寒暄一下,考試前夕更是一定要送all pass糖,不送就好像沒做好分內事一樣,即便妳跟那位學姊再怎麼不熟。
不熟要做這些事已經很尷尬,可是沒做好這些「分內事」,下次見面還會更尷尬。無奈從來沒有人教我怎麼當一個討人喜愛的學妹,所以每次看到有同學可以跟學姊們打成一片、拿到學姊的愛心筆記攻略,心裡充滿羨慕及佩服。不過,有點懶惰的我也會想:「這樣也好,我不用一直花時間去討好一個不知道畢業後還會不會有聯絡的人。」
畢業了卻發現自己仍在最底層
等我終於熬到畢業進入了醫學中心,才發現自己仍在「學姊制」中的最底層,而且因為在學生時期沒有學到與學姊「交陪」的技能,此刻更不知道如何主動與學姊聊天,總是默默做事,時間到就想趕快離開單位;偶爾,我會聽到學姊們偷偷討論自己哪裡做得不好,這時候除了感到更加自卑與害怕,也會有不滿的情緒:「我做不好妳為什麼不直接跟我說?」
在一個女性居多的工作環境裡,這是無法避免的日常吧。想知道怎麼活下去嗎?多看看宮廷劇吧,《後宮甄嬛傳》或是《延禧攻略》都是不錯的選擇!我並不是鼓勵大家去學裡頭害人的把戲,只是覺得再怎麼不順心,看完應該都會釋懷,懂得如何自得其樂。
護理工作的環境壓力和天天都要面對學姊的焦慮,大約會在一年後逐漸改善。對工作日漸熟悉是其中一個原因,不過真正的主因,是又有學妹進來了,自己從底層往上踏了一階,而那些以往常有意見的學姊們,開始轉移目標……
現在我算是個老學姊了,也有過不少帶學妹的經驗,能明顯感覺到新進學妹比較會為自己發聲。對此,我不但不排斥,反而很欣賞,與她們就像朋友般相處。畢竟,這年頭實在不需要「媳婦熬成婆」的互相傷害,我很慶幸自己就在這交界處感受著護理界的改變。改變,有好有壞,但最怕裹足不前、原地踏步的人。
作者簡介
黑色10號,任職於醫學中心的兒科病房護理師,已工作七年,學到了一個很強的技能--對小孩哭聲免疫;對護理這行業是又愛又恨,希望晚年可以過鄉村生活,但旁邊還是要有便利商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