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馬翊航vs.陳柏煜/在海關

聯副電子報
【人類智庫健康生活週報】提供中醫養生智慧,及最新、最實用的養生健康知識,和你一起呵護全家人的健康!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8/01 第747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馬翊航vs.陳柏煜/在海關

  人文薈萃

馬翊航vs.陳柏煜/在海關
馬翊航vs.陳柏煜/聯合報
陳柏煜。(圖/陳柏煜提供)

你們那邊,我們這邊

●馬翊航

去年夏天,我參加了一個文學獎的評審工作。有篇散文作品,以孩童角度寫父母工作關係從南京回到台東生活,寫自己與原住民奶奶的日常記憶。是我前三名的作品,但因為有更喜歡的作品,所以沒有給出最高票。對自己心儀的作品說情,本是評審的必要環節,但一位評審的拉票,卻讓我內在某部分「膠化」了:「這篇作品真的很令我動容,翊航也是原住民,在我們這邊也過得很好,但其實還是有很多人有過得不快樂的地方。難道你們看到這篇作品,都不會有落淚的感覺嗎——」我內心先把「我們這邊」加粗加黑,再把「沒有落淚」下面加上黑點。我當下(應該有)維持住基本的評審機能,但內在有些地方黏著在一起了。我不知道問題在「那邊」,還是「這邊」?一年之後,我又讀到一筆資料,來自森丑之助的《生蕃行腳》:泰雅族青年Siron,在台北府內上了八年的番學堂,中了秀才。後來他返回部落,被囑咐化育番社子弟。但他卻拋棄圖書、撕破儒服,絕口不提上學的往事。

我一個人在咖啡廳寫稿時,難免會因應心情調換位置,但其實移動起來很不經濟。筆電上連接著夏日的USB隨身電扇,多孔變壓器上還充著手機跟ipad,咖啡杯之外還有溫水、手錶、鉛筆盒……他們太碎了,導致我換位的時候很拖拉。就像出去旅行的時候,我常因為收行李太瑣碎緩慢,讓你困惑。去年春天,你開始去師大上卑南語課,夏末你跟我去了Kasavakan住了兩個月。對你來說,是去「你們那邊」生活嗎?這種換位會令你感覺麻煩嗎?

另外一些覺得太「碎」的是,我把事情放著,卻不解釋它們,會不會喪失這些「事件」原來應有的溝通機能?可是我有時,真心覺得這些傷心太「基礎」了。(很抱歉沒有想到使人愉悅的開頭,我原本以為找到活潑幽默的鉤子並不難。)

●陳柏煜

等一下,你確定去Kasavakan生活,不是去「他們那邊」嗎?

因為爸爸的工作,七歲時你就搬去池上,你印象中池上的卑南族人只有三家,也是台糖的員工、爸爸的親友。你在Kasavakan生活的記憶,翻來覆去好像就那麼一則,也就是在老家背後的水溝玩耍。水溝還在,只是記憶已經受潮、泛白、邊緣捲曲,帶著迷離恍惚的氣氛。

我想起第一次得文學獎的時候,報紙上刊出我的個人簡歷,爸媽對我寫下的「台北人」老大不滿。台安醫院出生,民生社區生活,國小到大學都在台北就讀,不是台北人是哪裡人!我抗議。正確答案是「金門人」,因為「你爸是金門人,你就是金門人」。不對呀,說這話怎麼是母親大人,嫁給金門人的台中人,我不敢回嘴,但心裡認真好奇就常識而言,您是哪裡人。

直到最近我意外得到了一種答案。忘記出於什麼緣故,某天我從平時鮮少開關的白木頭櫃裡找出戶口名簿,翻開,赫然發現結婚的妹妹戶籍已遷到高雄,爸爸媽媽戶籍已遷到金門(回金門整理老家,機票享縣民優惠),戶政表格的黑線房子裡,只剩下孤單的我(戶長)。心裡彈出一個念頭:現在,我可成為貨真價實的台北人了。

這也不過一代。記得我們一起去過水頭的得月樓嗎?我們在僑鄉文化館裡看見十九世紀末黃氏宗親如何飄洋過海,在東加里曼丹、泗水與雅加達開枝散葉,百年後定居印尼的親屬已達千人;他們的孩子,吹著印尼的風,書桌映著印尼樹葉的影子,口中說著比華語更接近卑南語的印尼話,他們要怎麼想像自己來自遠方一座狗骨頭形狀的陌生小島?

金門也有卑南族。打開全國人口資料統計地圖查詢,金門縣卑南族的人口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二,僅次於連江縣,共計十五人。地圖上有深淺區塊,紅赭色的金寧鄉七人,土黃色的金沙鎮兩人,粉橘色的金湖鎮五人,膚色的金城鎮一人,烈嶼沒有族人。這份統計應該是以戶籍資料作為基礎,不知道為什麼我想起紐西蘭的科學家,為每一隻黃綠色毛茸茸的鴞鸚鵡裝上定位器,觀察他們的分布與消長,以助其脫離瀕臨絕種的危機。我想說的是,在某種圖層或眼光之下,你我都被裝配了定位器,儘管在這邊、就算在那邊。

回到Siron的「拋棄圖書、撕破儒服」,我想裡頭多少有「背叛者」的心情在流動。其中有收受好處的問題:那些知識的貴金屬,權位的通行證,打個不是很恰當的比喻,要是哪天《異星入境》中,那些霧裡優雅散步的章魚族,送你一台超級智慧的小家電,你是用還不用?其中也有,選擇為「異族文化」貢獻心力,等於變向冷落「我族文化」,我是否虧欠了誰,有愧於誰?如果今天是一個投身部落文化的漢人青年,事情會相反過來嗎?(天啊,我的書隻字未提祖父在金門經營的中藥房,這樣行嗎!)

但是,「背叛者」的愧疚之外,還有一層更隱微的恐懼,即,繼續穿著儒服,我會不會就真的「變成漢人」?

光緒年間,漢人洪狗昌兄妹四人從屏東水底寮來到台東,大哥洪科盤留在知本,其他三人都留在射馬干(Kasavakan),與當地卑南族人結婚。洪狗昌曾是知本、射馬干兩社的通事,教導族人農耕的方法,偕同族人興建射馬干圳,他的後代也在此地開枝散葉。我好奇洪這樣的「漢人」,該屬於哪一邊呢?

歲月和知識是雙層的變裝

●馬翊航

本來在想我結尾的問題(或討拍),會不會有點微情勒?結果你好像並沒有安慰我啊——被掛電話的詐騙集團職員,也會感到落寞的。而且你竟然拿出超級智慧小家電來引誘我——太壞心了,我真的會臣服。但很感謝你替我說出了一部分傷心的基礎。

另一個漢人進入卑南族社群的故事,是1887年出生的福建人Matreli馬智禮。他四歲時被父親從福建帶到台灣,後來他父親在利嘉婚入,成為卑南族,得到了Matreli馬智禮這樣的名字。他在二十四歲的時候與初鹿社ayawan(部落領袖)的女兒結婚,後來承繼了岳父的位置——據說是卑南族首位漢人ayawan。如果有機會在別的地方寫作這樣的故事(可能還包括現在Kasavakan青年會的會長,他也是漢人),想必會對「這邊」、「那邊」的狀態,有多一點想像。

多和田葉子的《飛魂》裡,有一篇〈光與明膠的萊比錫〉。某個女人在海關等待入境官,她喝下一個外國女人,從雙嘴壺兩端倒出來的飲品。一邊是葡萄、一邊是黑醋栗。從「同一個容器內」吐出來的兩種飲品,大概因為容器的合併、遮蔽,即使是兩杯不同的東西,也使那「滋味」變得怪異、複雜。小說中間,海關突然轉換成地鐵站剪票口,但仍然處在移動的環節裡。她到底要去萊比錫做什麼呢?「腦子裡思考的事情變得斷斷續續,時不時突然變成語言說出口時,覺得喉嚨稍稍有些濕潤,那裡的黏膜變透明了,光線能穿過去。可是,同樣的話再重複一遍,那裡就不再濕潤,反而變成沉重的陰影,我又得搜尋另外的話語,否則無法前行。向前邁出的一步一步,好像印刷的節奏,可是沒有紙這種東西,所以稱不上印刷……每走一步,內容都有變化,所以不能印刷出來吧。只有當我在邊境地帶行走時才會存在的故事,為了把這樣的故事商品化,無論如何都需要那種印刷機……」即使是有點奇怪的例子,但小說的邊境地帶、交通工具、介質,以及混亂內在到訴說之間的卡頓與濕潤,以及「印刷」的暗示,皆讓「抵達」近於半透明的疊影。我可能寧願自己是那口雙嘴壺:在沒有飲用以前,那色澤與種類的宣稱,都可能是一種不能輕易信任的技術與形影。

我也記得得月樓。去金門之前,我是懷抱著幾個明確的、「看」的任務:柯慶明老師在金門當過兵、我在博士論文裡面處理過八二三砲戰跟戰地訪問團的材料、《刪海經》裡的鱟等等(後來則是被廣東粥、炸八塊、蚵嗲等食物收服)。騎車經過民族路上你們老家金和興時,你突然在後座說:「這就是我們家藥房。」夏天的金門風已經足夠熱,加上一種被記憶(接近緊捏過的麵糰)扔到而重心不穩的感覺,我因此緊握龍頭。

●陳柏煜

我在想,會不會有一種很低階的詐騙專員,他的工作就是不停為虛構的博客來撥打客服電話,從不負責「上鉤」後的業務,或者更慘,從沒碰上「上鉤」的案例,在百無聊賴的下午,他會不會以為自己真的是博客來的員工?隔天乾脆投個履歷給博客來?借來的儒服,也有撕破與不撕破的掙扎。

如果不是讓獵人哥哥們閒聊的內容揭穿,我不可能發現黝黑帥氣的會長竟然是漢人吧。他的保護色(不是膚色!)太傳神,看他門口咬檳榔,報名族語家教班,打電話聯繫部落事務,自然與ma'idangan(長輩)應對進退——不愧是通過考驗,配穿makiteng的vangesaran !而這也是你不小心「跳過」的男子進階訓練:從圍上藍色短裙的valisen少年階級,負責傳令、服侍長輩、執行雜役、學習狩獵,到在kituvangesar的儀式上,光榮地接受ayawan以咬人狗擊臀訓勉,成為真正的青年。穿上vangesaran美麗的刺繡禮服,像一隻英俊而驕傲,紅與黑的成鳥。會長的「卑南路」已走得比許多旅外青年更深更遠。

'amiyan年祭上,我們是速成、盜版的vangesaran,花環、片褲、臀鈴頓時成為軍事偽裝,掩蔽不合景觀□規格之物。裡頭有某種不說破的貼心,因為我們的(視覺)年齡已遠遠超過晉階的青年——你圍上你的「榮譽學位」,我,也許,獲發一張可以穿越捷運站體的通行證?我很喜歡'amiyan期間vangesaran走過部落井字型的街道,臀鈴下雪般疏鬆的聲音(那些雪片之中,也有我們暴露行蹤的試音),它使人產生美好想像:過年了,每一位青年都是部落的好青年。

但也許,你沒有「即時地kituvangesar」,反而給了你更好的機會?我的意思是,現在你得以用另一種保護色上山。如果在彆扭的少女時代(我從舊照片捕捉的印象)加入男子會所,性別氣質是否會拉出一道封鎖線,你是否會抗拒「留宿」在他們那邊?這次返鄉,我們受到韋協、韋岡哥哥的照顧,他們是部落青年眼中尊敬的前輩,和他們的兄弟們一塊吃肉、一塊烤火,自然有了不一樣的「輩分」;而你也不是什麼會被欺負調戲的小妹妹了(但你希望你是?),歲月和知識是雙層的變裝。我頗感欣慰的看你戴上頭燈跟去夜獵山羌,彷彿看卡通裡的花木蘭,舞棍挑桶又爬竿,甚至還閃過小小的擔心:穿上它你是不是就會變成它。

最後想說的是另一種「詐騙集團」。和會長的「自然養成與全身投入」在動機與表現上有明顯的區別,「原住民文化愛好者」是獨樹一格的(複數)路線。流盪在(傳統與不那麼傳統)的手工藝製作,流盪於農產市集、音樂節,有點波西米亞,有點new age,將之統稱其實是粗糙,也有點沒禮貌的做法——我感興趣的是,他們與部落保持的微妙距離。相對於虛構的博客來,他們也對「虛構的部落」發射訊號(有時黏膜變透明了,光線能穿過去,有時則不再濕潤,變成沉重的陰影)。我想著採取「迂迴的途徑」,建一條「滑順進出部落的透明水道」,會不會也是種自我暗示□警示:時間到了就要將那套響著臀鈴的衣服還回去。畢竟沒有真的要去博客來上班啊。

●馬翊航

你的「詐騙集團」雖然加上了引號,但為了避免誤會,我也許再替你強調:目的在「暫時」、「任務」、「通過」與「轉換」的曖昧,而不見得是把誰指認出來。我在演講與課堂上,很常提到吳錦發的短篇小說〈燕鳴的街道〉。敘事者「我」為了向女主角幼瑪標榜自己與其他漢人男性(道德、感情觀)的不同,對族群的至深關懷,他說:「我是說我.也.是.半.個.山.地.人。」這個可以說是「初代原狂」的故事,裡面也的確有一條(以上)進出部落的水道、街道,看起來像通過,其實有失速的危機。

我有一個叫OB的Payrang朋友,他長住台東,有超多部落好朋友。'amiyan元旦當夜,他揪了一個小團隊往來於數個部落間參與活動。他離開會場的時候,向他坐在鐵板凳上歇息的隊友們高呼,「好了,原狂們,出發囉——」,且與他在Kasavakan的好友擁抱自拍道別。那滿足、溫柔、灑脫,兼三十趴酒醉的神情,我至今還在回味裡面有什麼——至少不傷心,也不那麼基礎。

馬翊航

一九八二年生,台東卑南族人,池上成長,父親來自Kasavakan建和部落。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幼獅文藝》主編。著有詩集《細軟》、散文集《山地話/珊蒂化》。合著有《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

陳柏煜

一九九三年生,台北人,政大英文系畢業。木樓合唱團歌者與鋼琴排練。曾獲林榮三新詩獎、雲門「流浪者計畫」。著有散文與評論、訪談文集《科學家》,詩集《mini me》,散文集《弄泡泡的人》,譯作《夏季雪》。


  訊息公告
中國那套搬來越南是錯的 鴻海為何拒百萬廠區思維?
「越南會是中國之後,我們在全球的第二大廠區,那種小打小鬧的紅色供應鏈,跟我們根本是不同量級的業者!」一名鴻海內部人士說。不只是工廠數量、擴張速度,兩岸電子業逐鹿越南,雙方在管理的細膩度、在地製造的深度,也存在不小差異。

8句讓你說起來像英文母語者的慣用語!
對一個非英文為母語的人來說,因俚語或慣用語這種學校比較少教,故會對他們有點陌生,畢竟生活中真實的英文對話不像課本那麼制式∼今天我們就來學學這8句實用的英文慣用語,讓你也能聽懂老外在說啥!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No.472 藝術介入:重新開啟史前館的大門、太巴塱遺址與石板棺開箱!(下)、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是實習也是學習


【人類智庫健康生活週報】提供中醫養生智慧,及最新、最實用的養生健康知識,和你一起呵護全家人的健康!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8/01 第47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博物館頻道
  藝術介入:重新開啟史前館的大門

考古探索

  太巴塱遺址與石板棺開箱!(下)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是實習也是學習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蘭嶼島與飛魚:教具箱介紹

  飛魚在海洋中扮演著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控制浮游生物族群增長,也作為許多大型魚類的食物來源;在臺灣的部分地區是當地民眾重要的營養及經濟來源。

  現今飛魚族群面臨威脅,我們應共同思考如何讓飛魚永續。本館的環境教育教學運用不同種飛魚模型,讓學員認識臺灣的飛魚的種類、生態及習性。

線上特展

文•圖/史前館

 


 

  這個暑假,女藝會在臺東各空間帶來以女性藝術為主題的聯合展覽,史前館展出「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主軸是「藝術考古:性別、神話與科技越界」,讓人看到藝術與社會的對話來創造並突破既有社會文化框架的可能性。

  上一期介紹太巴塱遺址的位置與故事,緊接著這一期來看考古人員清理整理石板棺周圍的工作,以及移開蓋板後看到了些甚麼。儘管相關紀錄極少,但也希望有機會與在地居民共同推進土地記憶的深度與廣度。

  完成實習任務也是一項自我挑戰,特別是要在幾小時內理解與吸收展覽單元內容,再轉換成解說的角色引導他人接觸與認識,絕對不是簡單的任務。然而克服與完成之後便是滿滿的成就感,這是實習迷人之處。

 
 

藝術介入:重新開啟史前館的大門

文•圖提供/呂憶君


「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特展海報。

前言

  在歷經兩年的建築再造和常設展廳更新及全面開館之前,史前館康樂本館於2022年6月25日隆重推出「特展搶先看」的兩檔特展「我們這個NEW博物館」和「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來迎接今年的暑假。

  「我們/Women」特展的核心目標,在於重新定義原住民與女性等諸多既有框架及促成藝術作為互動與對話的介面。在史前館這個轉型及目前全球疫情的當下,雖然這目標的達成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此特展還是盡力在現實與理想中取得平衡,希望能用藝術來重啟史前館大門及連結更多的人群,並在未來觸發更多的實踐。

詳全▲TOP

 
 

太巴塱遺址與石板棺開箱!(下)

文•圖/姚書宇


清整石板棺範圍。

  本文前期〈太巴塱遺址與石板棺開箱!(上)〉交代了太巴塱遺址過去至今的變化,這一期針對清整過程與開箱結果來討論。

石板棺清整過程

  由於太巴塱遺址位於部落重要之祭祀空間,因此在計畫開始前便先前往部落拜訪相關重要人士,包含頭目、祭司、議員、民代、村長等,向他們說明本案執行方式以及期程,並訪問長老們關於石板棺的記憶。於清理工作開始之前,則由祭司與頭目帶領族人與工作團隊於引靈祭祖儀場(發祥地)進行儀式,向祖靈報告我們的工作內容及祈請保佑。非常感謝部落人士的協助與分享,讓本計畫能在極短的一個月內順利結案。

詳全文▲TOP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是實習也是學習

文/溫歆•圖/廖碧蘭、高師大原專班學生


與教育推廣員一起在展廳大合照

  這次博物館實習有研究人員及教育推廣員的細心陪伴和精密導覽,讓我們能夠更深入了解認識史前館,也讓未來有興趣投身博物館工作的我們,有很大的指引和方向,從他們身上分享各自經驗談,也都能一一解開我們心中所有的疑惑,例如怎麼讓觀眾很清楚了解我們要表達的是甚麼。教育推廣員扮演博物館對外重要的角色,解說導覽時的儀態、表達以及對文物的了解,以及針對有異議的問題是否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他們的工作就是帶你走進一場意猶未盡的故事。

  實習第一天在享用豐盛午餐之後,就前往史前館會議室,由館內工作人員為我們介紹實習流程和經驗談。其中我最喜歡研究人員頌恩姊的分享,在報告的內容加入了很多自己的slogan,彷彿把我們帶入一場展演,增添不少樂趣。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特展
    時間:2022/6/25(六)∼2022/9/21(三)
    地點:康樂本館-第1、2特展室及迴廊
  • 第一浪潮:當代澳洲與臺灣原住民時裝藝術展
    時間:2022/7/1(五)∼2022/9/30(五)
    地點:南科考古館-2樓特展室
  • 「卑南史前大聚落」特展
    時間:2021/11/18(四)∼2022/9/11(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特展室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 ─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日)∼2022/12/31(四)(週六、週日)延展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1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1年7、8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